物,乃至每一个好脸色感恩戴德,并贡献出一切作为报答;作为牧民,天生就应该拥有畜牧群,天生就应该成为一个家庭,也就是一个‘毡帐’的首领,天生就应该磨练战斗机巧,保护这个家庭不受外来者侵犯,并且接受部族,以及至高统治者:单于庭的统治;
将这些赎回的鲁国人带回国,把人带给官府交差;当官府表示要按照法律规定,按人头奖赏子贡时,子贡却大义凛然的说:我做这些事,并非为了得到奖赏,而是因为我觉得我应该这么做;你们的赏赐我不能要;否则,我就会成一个为了赏赐,而非对错,去做一件善事的伪君子了。
你子贡不要我的赏钱,不就是怕损害了自己的名声嘛?
总结来说,就是农耕文明对于任何积极的事务,都会通过奖励——看得见摸得着,实打实能改变生活的奖励,来作为最贴合人性、最符合自然规律的提倡方式。
对于战场上斩获敌方军卒首级的军功,双方的重视程度也基本一致。
——按照汉家过去的军法,斩首匈奴正卒一级,曲长,即百人长以下可以直接官升一级、爵公乘以下这直接进爵一级。
——封无可封?不是,为啥要封啊?
何谓‘伪现实’层面?就好比你作为一名匈奴勇士,在战场上侥幸杀死了一名汉军士卒,并英勇作战直到战争结束,活着走下了战场。
绝大部分人,都没有你子贡这么高的觉悟、没有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,更没有这种自掏腰包,不求回报的经济条件。
他又不姓挛鞮!
——过去,是斩首必赏;现如今,有了当今刘荣的军功核算新则,军功封赏更是详细到了一种令人发指的程度。
但事实上,二者孰优孰劣却一目了然。
但在子贡闹出这么一出之后,名利双收,就变成了名利只能挑其中一个。
诚然,你的上官也同样会夸赞你,却不是空口无凭,而是一边把升职任命交给你,一边跟你说:好小子,真不错!
家乡的父母官大概也会夸你,却也还是不会只付出唾沫,而是会从地方财政中拨出一部分,来作为地方给予你英勇作战,给家乡争光的奖赏。
而在这些人当中,有一部分在他国没混出头的人,不得已在异国他乡卖身为奴,沦为了奴隶。
这君子,我不做了,爱谁做谁做!
等你回到了部族,恰逢部族头人心情不错,召见了包括你在内的所有‘有功之士’时,也也有机会从头人口中得到一句:不错,真是个勇敢的年轻人,部族的未来有希望了。
因为按照草原游牧之民固有的认知,在战场上杀敌,根本就不是一件需要奖励的事。
就像你作为牧民,天生就应该畜牧,并按时向头人、单于庭上贡一样。
孔夫子认为,从他国赎回鲁人,原本是一件既可以得到称赞,又可以得到官府奖赏的、名利双收的好事情。
而过去几百年,华夏统治者们也始终在贯彻着这一先进逻辑,甚至在此基础上,衍生出了‘功高盖主,封无可封’这种在草原游牧之民看来,令人根本无法理解的事。
但其他人,并不都是你子贡这样的君子啊?
——功高盖主?咋,他是撑犁天神啊?若不然,咋还能把撑犁之子给‘盖’住?
举个具体一点的例子。
制度在奖励,社会风气在认可,社会普行价值在提倡;几乎整个汉室,都在善待这样一个‘有功之士’。
如果没有你这档子事儿,他们原本或许还会为了得到赏钱,甚至是为了赚钱,而从他国赎回鲁人。
作为贵族,天生就应该具备与身份、地位相匹配的强大武力,天生就应该睿智,带领着部众走向正确的方向。
事情的原委大致为:彼时,鲁国羸弱,有许多鲁国之民外出闯荡。
什么?收了就不是君子了?
亦或是:我们老啦~部族的未来,都要看你们这些年轻的勇士啦~等类似种种。
孔夫子对子贡说:你是个君子,愿意单纯为了心中的理想、自己认为的是非对错,而不求回报的从他国赎回鲁人。
——你作为战士上了战场,本来就应该杀敌!不是为了大匈奴,更不是为了战争的胜利,而仅仅只是为了你自己能活下去、能活着走下战场而已。
但出于补偿子贡的心理,鲁国官府做了一个关键的决策。
华夏上下五千年,能因为‘功高盖主’而留名史册的,无不是数百年难出一个的人物!
凡是军中立下的功勋,大到开疆拓土,小到输送军粮,几乎都能得到包括身份、地位、权力、财物在内的所有层面的奖励。
不同于游牧文明‘有功不赏,有过重罚’的跛脚制度,农耕文明在封建阶段的根基,几乎是完全围绕‘赏罚分明’四个字去构建。
——对于战场上,能阵斩汉军兵卒的勇士,草原上无论是单于庭这种至高统治层,还是底下的双头鹰八柱,乃至更往下的部落头人,也同样
第366章 文明的差异(2/3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